目錄

戊午科場案:晚清科舉舞弊的震盪事件
戊午科場案發生於清朝鹹豐八年(1858年),因考生羅鴻禩賄賂主考官柏葰家人而引發,最終柏葰被處斬。此案與丁酉、辛卯科場案並稱清朝三大舞弊案,揭露了科舉制度的腐敗與官場黑暗。
案件背景與關鍵人物
關鍵角色 | 身份 | 涉案情節 |
---|---|---|
柏葰 | 主考官/大學士 | 縱容家人受賄,判斬決 |
羅鴻禩 | 考生 | 行賄試圖中舉 |
肅順 | 軍機大臣 | 力主嚴懲,推動案件審理 |
案件影響與社會反思
- 制度崩壞:舞弊從「潛規則」轉為公開化,反映科舉公信力瓦解。
- 嚴懲效應:91名官員受牽連,柏葰成清朝唯一因科場案被斬的大學士。
- 監察漏洞:案件暴露晚清監察體系失效,加速改革呼聲。
案件細節顯示,柏葰雖未直接受賄,但門丁靳祥與小妾涉案,成為定罪關鍵。鹹豐帝震怒下,此案成為整頓吏治的象徵,卻未能根除系統性腐敗。
何人涉及戊午科場案?揭開晚清舞弊案關鍵人物
鹹豐八年(1858年)爆發的戊午科場案,是晚清最轟動的科舉舞弊案之一。何人涉及戊午科場案?揭開晚清舞弊案關鍵人物,核心牽涉者包括主考官柏葰、考生羅鴻繹及中間人平齡等。此案不僅揭露科場黑幕,更直接導致一品大員柏葰被處斬,成為清代唯一因科場案被殺的正考官。
以下為案件關鍵人物與角色簡表:
人物 | 官職/身份 | 涉案情節 | 處罰結果 |
---|---|---|---|
柏葰 | 文淵閣大學士 | 受賄篡改考生試卷 | 處斬(後平反) |
羅鴻繹 | 考生 | 行賄考官獲取舉人資格 | 革除功名,流放 |
平齡 | 戲子(中間人) | 牽線賄賂,協助舞弊 | 處死 |
程庭桂 | 副考官 | 知情不報,縱容舞弊 | 革職,發配新疆 |
案件調查過程中,鹹豐帝震怒下旨嚴查,揭發試卷硃墨不符(謄寫卷與原卷內容不一致)、考官收受關節條子(暗號賄賂)等黑幕。此案亦暴露晚清科舉制度腐化,加劇朝廷對漢人官員的猜忌,成為改革科舉的導火線之一。
戊午科場案發生於何時?解析鹹豐八年歷史背景
「戊午科場案發生於何時?解析鹹豐八年歷史背景」這一問題,需回溯至清鹹豐八年(1858年)。當時清朝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南方,英法聯軍進逼京津,朝廷腐敗與科舉舞弊問題亦浮上枱面。戊午科場案正是爆發於此動盪時期,揭露了科舉制度的深層弊端。
鹹豐八年的時代背景
事件類別 | 具體情況 |
---|---|
內政危機 |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清軍節節敗退,財政匱乏。 |
外交壓力 | 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台,逼迫簽訂《天津條約》,開放更多通商口岸。 |
社會矛盾 | 官員貪污盛行,民變四起,科舉舞弊成為輿論焦點。 |
鹹豐八年,北京順天鄉試爆發震驚朝野的戊午科場案。主考官柏葰被揭發收受賄賂,篡改考生試卷,最終遭處斬,成為清代因科場案被處死的最高級別官員。此案不僅暴露科舉制度的崩壞,更反映清廷試圖以嚴刑整頓吏治的決心(但效果有限)。
案件細節與影響
- 涉案人員:柏葰(文淵閣大學士)、考生羅鴻繹等。
- 處罰結果:柏葰斬立決,其餘涉案者流放或革職。
- 制度衝擊:加速科舉改革討論,但未能根本解決腐敗問題。
何事引發戊午科場案?深入探究科舉舞弊細節
鹹豐八年(1858年)爆發嘅戊午科場案,係清朝歷史上最嚴重嘅科舉舞弊案之一。事件起因於順天鄉試中,考官柏葰涉嫌受賄,容許考生羅鴻繹透過關節(預先約定嘅試卷暗號)獲取功名。此事經御史孟傳金揭發後,引發朝廷震怒,最終導致柏葰等多名官員被處斬,震驚全國。
舞弊手法詳析
當時科場舞弊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舞弊方式 | 具體操作 | 涉事人員 |
---|---|---|
關節傳遞 | 考生與考官預設暗號(如字句、格式) | 柏葰、羅鴻繹 |
夾帶抄寫 | 攜帶小抄或僱人代寫試卷 | 考生、槍手 |
賄賂考官 | 以金錢換取錄取名額 | 地方官員、考官 |
案件影響
- 朝廷嚴懲:鹹豐帝下令徹查,柏葰成為清朝唯一因科場案被處斬嘅一品大員。
- 制度改革:後續增設「覆試」環節,加強試卷糊名與謄錄制度。
- 社會震盪:暴露科舉腐敗,加劇民眾對清廷嘅不滿。
案件細節顯示,舞弊鏈涉及考官、考生甚至僕役,反映科舉制度末期嘅系統性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