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風水位上升嘅情況真係要特別注意,特別係遇到天文大潮同颱風夾擊嘅時候,低窪地區真係分分鐘會變「水鄉」。記得舊年萬宜颱風來襲,正值天文大潮,大澳、鯉魚門呢啲地方水位急升,連行人路都被海水浸過,居民話「勁過平時打風」,真係睇到都覺得誇張。
颱風遇上大潮時嘅水位變化比較表
地區 | 平常水位(米) | 颱風+大潮水位(米) | 上升幅度 |
---|---|---|---|
大澳 | 1.2 | 2.8 | +1.6 |
鯉魚門 | 1.5 | 3.1 | +1.6 |
沙田 | 1.8 | 2.9 | +1.1 |
每逢颱風季節,特別係而家呢個時候,天文台都會密切監測水位變化。舊年11月嘅萬宜颱風就創咗紀錄,全港三個觀測站嘅水位同時破頂,真係好少見。有住喺大澳幾十年嘅老街坊話,以前打風都冇見過水位升得咁犀利,連佢哋擺喺高處嘅雜物都被浸濕,可想而知有幾嚴重。
其實除咗颱風本身帶來嘅風雨,天文大潮先係最致命嘅組合。當月球同太陽嘅引力疊加,再加上颱風嘅低氣壓抽高海水,就會造成所謂嘅「風暴潮」。呢種情況下,海水唔單止會從海上湧來,連河道嘅水都會倒灌,所以新界西北同大嶼山一帶嘅居民特別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記得準備定沙包同防水閘,特別係地下同車庫,真係寧願做多啲都唔好偷懶。
而家科技進步咗,天文台可以提前幾日預測水位變化。好似舊年咁,佢哋早早就發出警告,話會有破紀錄嘅水位上升,等市民有時間做準備。不過都仲係有唔少人低估咗威力,結果損失慘重。所以話,聽到打風水位上升嘅預報,真係要認真對待,特別係住喺海邊或者河邊嘅朋友。
颱風要來了!為什麼沿海地區水位會突然暴漲?每次颱風接近台灣時,住在海邊的朋友一定很有感,明明還沒開始下大雨,海水卻突然漲得老高,甚至會淹進家裡。這其實跟颱風帶來的「暴潮」現象有關,就像有人用力把海水往岸邊推一樣,讓平常安全的海堤都可能失守。
颱風暴潮主要是三個因素共同造成的:
1. 低氣壓吸海水:颱風中心氣壓超低,就像用吸管吸飲料那樣把海水往上吸
2. 強風推波助瀾:颱風的環流會把海水不斷往岸邊堆積
3. 天文大潮加成:如果剛好遇到農曆初一十五的大潮期,水位會漲得更誇張
暴潮因素 | 影響程度 | 實際案例 |
---|---|---|
低氣壓 | 每下降1百帕,水位上升約1公分 | 2016年尼伯特颱風造成台東知本海水倒灌 |
風力推擠 | 持續強風會讓海水堆積成「水牆」 | 2018年瑪莉亞颱風讓基隆港水位暴漲1.5公尺 |
地形效應 | 海灣地形會放大暴潮效果 | 高雄旗津、台南安平都是容易暴潮的熱區 |
特別要注意的是,暴潮通常會比颱風帶來的暴雨更早發生。像去年杜蘇芮颱風來襲前,屏東東港就出現海水倒灌,比颱風登陸還早了6小時。這是因為暴潮主要是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就算颱風中心還離很遠,強風已經開始把海水往岸邊推了。
住在沿海的朋友要記得,颱風警報發布後就要隨時注意海水動態。有些老一輩的漁民會觀察「海水突然變得很清澈」或「岸邊出現不尋常的泡沫」,這些都是暴潮可能發生的前兆。現在氣象局的暴潮預報已經很準確,用手機就能查到未來48小時的沿海水位預測,建議大家颱風天要多留意這些資訊。
台灣人注意!颱風天這些地方最容易水位上升,每次颱風來襲總有些區域特別容易淹水,住在這些地方的朋友真的要提前做好準備。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有些地段幾乎是逢颱必淹,不是開玩笑的,我們整理了一些重點區域給大家參考,快看看你家附近有沒有上榜。
首先就是低窪地區,像是台北市的社子島、新北的三重蘆洲一帶,地勢本來就比較低,加上排水系統負荷不了瞬間暴雨,水位上升的速度超快。再來是河岸周邊,像是淡水河、基隆河沿岸,颱風帶來豪雨加上漲潮,河水很容易就溢出來,附近的住戶真的要特別小心。
另外有些地方是因為地勢關係容易積水,像是桃園的沿海地區、高雄的苓雅區部分路段,每次颱風來馬路就變成小河。還有就是老舊社區,排水系統比較差,像是台中一些早期開發的區域,雨一大就開始積水。
地區類型 | 容易淹水區域舉例 | 水位上升主因 |
---|---|---|
低窪地區 | 台北社子島、新北三重蘆洲 | 地勢低窪排水不易 |
河岸周邊 | 淡水河、基隆河沿岸 | 河水暴漲加上漲潮 |
沿海地帶 | 桃園沿海、高雄苓雅區部分路段 | 地勢低平海水倒灌 |
老舊社區 | 台中早期開發區域 | 排水系統老舊效能不足 |
颱風來之前記得要把車子移到地勢較高的地方,一樓的貴重物品也要先收好。有些朋友會覺得「這次應該不會那麼嚴重吧」,但真的不要鐵齒,寧可多準備也不要到時候手忙腳亂。特別是住在表格中這些區域的鄉親,一定要提前把沙包準備好,檢查排水孔有沒有堵塞,該撤離的時候就要趕快行動。
颱風前必看!如何判斷你家會不會淹水,這篇教你從幾個關鍵指標快速評估自家淹水風險。每次颱風來總有人家裡變成游泳池,其實只要平時多觀察周邊環境,就能提前做好防範,避免愛車泡水、家具遭殃的慘劇發生。
首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查詢「淹水潛勢地圖」,水利署網站有詳細資料,輸入你家地址就能看到歷史淹水紀錄。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地圖是根據過去數據推估,如果附近最近有新開發案或排水工程,實際狀況可能會改變。另外也可以問問里長或老鄰居,他們通常最清楚當地水患狀況,像是「去年颱風水淹到小腿肚」這種具體描述超實用。
觀察住家周邊環境也很重要,特別是這幾個重點位置:
觀察重點 | 危險訊號 | 安全條件 |
---|---|---|
排水溝 | 堵塞、垃圾堆積、水流不順 | 暢通無阻、定期清淤 |
地勢 | 處於低窪處或盆地地形 | 位於高處或斜坡 |
鄰近河道 | 距離河岸50公尺內 | 距離河道100公尺以上 |
地下室 | 過去曾有進水紀錄 | 有防水閘門且功能正常 |
住一樓或地下室的朋友要特別小心,可以檢查門檻高度與外面馬路的高低差。如果發現門檻比路面還低,颱風來前最好準備防水擋板或沙包。另外像是大樓停車場入口的坡度設計也很關鍵,太平的斜坡容易讓雨水倒灌,有經驗的管理員通常會提前堆放沙包防堵。
現代社區常有的中庭造景也可能是隱形殺手,過度美化的水池、噴泉若排水設計不良,颱風天反而會變成淹水源頭。建議平時就要留意中庭排水孔位置,颱風前確認是否被落葉雜物阻塞。老公寓則要注意天溝和排水管,尤其是頂樓加蓋的違建,常常因為排水系統超載而導致樓下住戶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