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玄學

荔園衍派老宅的百年故事 | 後壁隱藏版景點:荔園衍派 | 台南後壁必訪!荔園衍派

說到台南後壁的「荔园衍派」,這可是當地頗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築群,雖然現在可能被周邊新建的透天厝給包圍,但走進這裡還是能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氛圍。這片建築群見證了早期移民來台的黃氏家族發展史,從建築的細節就能看出當時的工藝水準與生活樣貌。可惜的是,隨著時間流逝,部分建築已經顯得有些破敗,但反而更添幾分滄桑美感,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

如果你對老建築有興趣,不妨來這裡走走,除了欣賞傳統閩南式建築的特色外,也能順道探訪周邊的景點。像是德金興藥鋪、菁寮基督長老教會都在步行可達的範圍內,很適合安排個半日遊。特別推薦在傍晚時分來訪,夕陽餘暉灑在老屋上的光影變化特別迷人,隨便拍都是網美照。

景點名稱 特色 建議停留時間
荔园衍派黃宅 傳統閩南建築群,黃氏家族故居 30-40分鐘
德金興藥鋪 百年中藥行,保留完整藥櫃與器具 20分鐘
菁寮教會 日治時期建築,融合中西風格 15分鐘

走在菁寮的街道上,會發現這裡的步調特別緩慢,老店舖、傳統工藝都還維持著舊時的模樣。附近有家「稻稻來」米食專賣店,販售著後壁特產的優質米製品,逛累了可以買些伴手禮。當地人也推薦可以試試看後壁的割稻飯,用當季新鮮食材做的古早味料理,吃起來特別有滋味。這些年雖然觀光客變多了,但整個區域還是保持著純樸的氛圍,不會太過商業化。

想要深入了解「荔园衍派」的歷史,建議可以參加當地的導覽活動。導遊通常會分享很多書上找不到的小故事,比如建築裝飾的寓意、家族興衰的過程等等。這些細節讓老房子不再只是冰冷的建築物,而是充滿人情味的歷史見證。記得穿雙好走的鞋子,因為這裡的巷弄都還保持著原始的紅磚路面,走起來別有一番風情。

荔园衍派

什麼是荔園衍派?台南後壁的百年建築故事,這要從清朝時期說起。當時從福建漳州來台的黃姓家族,在後壁一帶落地生根,因為先祖來自漳州荔園這個地方,所以就用「荔園衍派」來表明自己的根源。這個名稱不只是家族的標記,更成為後壁地區重要的文化印記,現在還能在當地古厝的門楣上看到這四個大字。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走進後壁的傳統聚落,會發現這裡保存了不少百年老建築,這些紅磚瓦房見證了黃氏家族的發展史。特別的是,這些建築融合了閩南風格和台灣本土特色,像是燕尾脊、磚砌花窗這些細節都超有味道。老一輩的後壁人說,以前蓋房子可是大事,從選址到建材都很講究,甚至會特別從大陸運來磚瓦呢!

建築特色 說明
門楣題字 「荔園衍派」四字常見於正廳門楣,顯示家族淵源
紅磚建材 使用閩南特有的紅磚,搭配花崗石基座,既美觀又防潮
燕尾脊設計 屋頂兩端向上翹起如燕尾,是當時大戶人家的象徵
三合院格局 主屋搭配左右護龍,中間留出埕(庭院),展現傳統農家的生活空間規劃

這些老房子不只是建築那麼簡單,每一塊磚瓦都藏著故事。像是有戶人家的牆壁上還留著日治時期的彈孔,老輩人說那是二戰美軍飛機掃射留下的痕跡。還有些房子的磚牆會刻意砌出吉祥圖案,像是銅錢紋代表招財,卍字紋象徵吉祥,這些小細節都能看出當時工匠的巧思。現在雖然很多年輕人都搬出去了,但逢年過節還是會回來整理祖厝,讓這些百年建築繼續守護著家族的記憶。

誰住在荔園衍派?黃家古厝的歷史淵源,這個問題勾起不少台灣人對老宅院的好奇。其實這座位於南部的古厝,是清朝時期黃氏家族從福建漳州遷台後所建,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當時黃家帶著「荔園衍派」的堂號渡海來台,這個堂號源自祖籍地荔枝樹環繞的莊園,象徵家族開枝散葉的期望。古厝保留著傳統閩南建築特色,像紅磚牆、燕尾脊和交趾陶裝飾,處處都能看到當年的工藝精髓。

走進黃家古厝,會發現這裡的空間配置很有講究。正廳供奉著祖先牌位,兩側廂房以前是家族成員居住的地方,後院還有當年種菜養雞的痕跡。老人家說,早期黃家以種植甘蔗和稻米維生,後來有些子孫轉行經商,漸漸在地方上站穩腳步。現在雖然多數族人已搬離老宅,但逢年過節還是會回來祭祖,維持著傳統的家族凝聚力。

建築特色 用途 現況
紅磚三合院 家族聚居 部分改建為文物展示區
交趾陶壁飾 裝飾與風水 保存完好,局部修復
燕尾屋脊 身份地位象徵 維持原貌
石板庭院 曬穀、家庭活動 仍保留原有格局

古厝裡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那些家族故事。據說日治時期,黃家曾暗中資助抗日活動,把糧食藏在穀倉夾層裡;光復後又無償提供廂房給鄰里當學堂。這些點滴都被記錄在族譜中,現在第五代子孫正著手整理這些史料。有趣的是,古厝樑柱上還留著當年工匠用毛筆寫的施工日期,字跡雖然褪色但依然清晰可見,見證了這棟建築的歲月痕跡。

荔园衍派

何時去荔園衍派最好?避開人潮的參觀時段,這個問題困擾不少想悠閒逛古蹟的旅人。其實避開週末和連假,平日早上9點前或下午3點後人潮最少,連在地人都愛挑這些時段來散步。尤其推薦非暑假的平日,整個園區安靜到能聽見風吹過老樹的沙沙聲,拍照也不用擔心路人亂入。

如果想避開團客,記得避開這些時段:

時段 人潮狀況 建議
週六日 10:00-15:00 旅行團最多,入口要排隊 完全避開
平日 11:00-13:00 午餐時間散客多 可改去附近吃東西
國定假日全天 家庭客擠滿園區 改期再訪

我特別喜歡週二到週四的午後,陽光斜照在紅磚牆上超美,而且這時導覽員比較有空,常能聽到更多有趣的故事。記得有次遇到在地老師傅在修屋頂,還停下來跟我們聊了半小時老建築的工法,這種偶遇在人多時根本不可能。

天氣也是關鍵,台灣午後雷陣雨多的季節(5-9月)反而人少,帶把傘就能享受包場的感覺。不過要避開颱風天,園區會暫停開放。冬天遊客本來就少,加上南部天氣溫暖,穿件薄外套就能舒服逛完整個園區。最近發現連假後的第一個上班日更是秘境時段,上次去整個上午不到20個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