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在廚房整理東西時突然翻到一個陌生的零件,心裡默默想著「這是甚麼」?尤其像Waring這種專業廚具品牌的配件,有時候真的會讓人一頭霧水。今天就來聊聊這些容易搞混的廚房小零件,幫大家解惑一下。
首先要知道,Waring的食品處理機零件種類真的很多,從刀片、碗蓋到推料管,每種都有它的專屬用途。比如說最常見的S型刀片,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有分大小尺寸,用錯的話機器運轉起來會卡卡的。還有那個透明的推料管蓋子,很多人以為只是防塵用,其實它還能控制食材進入刀片的速度,超級重要!
零件名稱 | 常見用途 | 容易混淆點 |
---|---|---|
主體刀片 | 切碎食材 | 有分304不鏽鋼和普通鋼材 |
碗蓋鎖 | 固定處理碗 | 不同型號的卡榫位置不一樣 |
推料管 | 安全送料 | 直徑大小影響處理效率 |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這些零件的購買管道。現在很多網路商城像Amazon都有賣原廠配件,但要注意型號是否匹配。有些店家會把商用和家用機型的零件混在一起賣,買錯的話真的很麻煩。建議大家先確認自己機器的型號,通常會在底座貼紙上找到。
另外,保養這些零件也是門學問。不鏽鋼刀片雖然耐用,但用久還是會鈍,建議每隔半年檢查一次。塑膠零件最怕高溫,洗碗機清洗時要放在上層,遠離加熱元件。記得有次我把推料管放在烘碗機底部,結果整個變形,差點裝不回去,真的是學到教訓啊!
你有沒有在抽屜深處發現過一些奇怪的小東西,心裡默默想著「這是什麼?5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日常小物用途」?其實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在生活中可是超實用的隱藏版神器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你一定看過,但可能不知道真正用途的日常小物。
首先是最常見的衣架上的小掛鉤,很多人都以為只是裝飾用,其實它真正的用途是掛領帶或圍巾的!這樣就不會讓領帶皺巴巴的,而且拿取超方便。再來是牛仔褲口袋裡的那個迷你口袋,現在大家都拿來放零錢,但其實最早設計是用來放懷錶的,是不是很復古?
另外還有這些你可能不知道用途的小物:
小物名稱 | 常見誤解 | 實際用途 |
---|---|---|
原子筆尾端的小孔 | 只是裝飾 | 防止小孩誤吞窒息時維持呼吸道暢通 |
泡麵碗蓋的凹槽 | 單純造型 | 可以當臨時筷子架使用 |
新衣服附贈的鈕扣 | 備用鈕扣 | 其實是讓你先測試洗滌後是否會褪色 |
髮夾波浪面 | 裝飾用 | 波浪面要朝下才能牢固夾住頭髮 |
橡皮擦的藍色部分 | 擦原子筆用 | 其實是為了清除紙張上的鉛筆痕跡 |
說到橡皮擦的藍色部分,很多人都以為是用來擦原子筆的,結果把紙張擦破還擦不乾淨。其實它的真正用途是清除鉛筆痕跡,因為材質比較硬,用來擦原子筆反而會傷害紙張。下次使用時可別再搞錯啦!
還有髮夾也是很多人用錯的小物,常常把波浪面朝上夾,結果頭髮怎麼夾都夾不牢。其實正確用法是要讓波浪面朝下,這樣才能利用摩擦力牢牢固定住頭髮。這個小技巧對於長頭髮的人來說特別實用,再也不怕髮夾一直掉下來了。
這是什麼東西?台灣人最常搞錯的10個物品名稱
大家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就是很常見的東西,卻總是叫錯名字,或是跟別人說的時候發現根本講的不是同一個物品!今天就要來跟大家分享台灣人最常搞錯的10個物品名稱,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超容易混淆的小東西,看完保證讓你恍然大悟:「啊~原來我一直都叫錯!」
首先最經典的就是「吸管」和「吸管套」的差別啦!很多人會把包裝吸管的塑膠套也叫成吸管,但其實那個小套子正確名稱是「吸管套」。還有「橡皮擦」和「擦布」也常常被混用,橡皮擦是擦鉛筆的那種,擦布則是像黑板擦那種絨布的材質。另外像是「膠帶」和「貼紙」也常常被搞混,膠帶是有黏性的帶狀物,貼紙則是一張張已經裁切好的。
下面整理了一個表格,讓大家更清楚這些常被搞錯的物品正確名稱是什麼:
常被誤稱的名稱 | 正確名稱 | 常見誤用情境 |
---|---|---|
吸管套 | 吸管保護套 | 把包裝吸管的塑膠套叫成吸管 |
擦布 | 黑板擦 | 把絨布材質的黑板擦叫成橡皮擦 |
貼紙 | 膠帶 | 把整卷膠帶誤稱為貼紙 |
保鮮盒 | 便當盒 | 把塑膠製的便當盒叫成保鮮盒 |
原子筆 | 鋼珠筆 | 把一般鋼珠筆叫成原子筆 |
衛生紙 | 面紙 | 把抽取式面紙叫成衛生紙 |
塑膠袋 | 手提袋 | 把超商給的塑膠袋叫成手提袋 |
充電器 | 變壓器 | 把手機充電頭叫成變壓器 |
遙控器 | 控制器 | 把電視遙控器叫成控制器 |
滑鼠墊 | 鼠標墊 | 把電腦滑鼠墊叫成鼠標墊 |
這些物品名稱的混淆其實跟我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因為很多東西都是從小聽家人怎麼叫就跟著叫,久而久之就變成約定俗成的說法了。像是「原子筆」這個詞,其實是早期台灣對鋼珠筆的稱呼,現在雖然正式名稱是鋼珠筆,但大家還是習慣叫原子筆。還有「保鮮盒」和「便當盒」的差別,嚴格來說保鮮盒是指密封性更好的容器,但現在很多人把所有塑膠盒都叫成保鮮盒。
另外像是電子產品相關的名詞也常常被混用,最常見的就是把「充電器」叫成「變壓器」,其實變壓器是指那種大型的電壓轉換裝置,手機充電頭正確來說應該叫充電器。這些小細節可能平時不會特別注意,但知道正確名稱後,下次要用時就不會再搞錯啦!
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7個改變生活的台灣發明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影響我們日常的創意是怎麼誕生的。台灣雖然地方不大,但發明能量驚人,從珍珠奶茶到USB隨身碟,這些東西現在看來理所當然,但當初可是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呢!
說到台灣發明,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珍珠奶茶。1980年代台中春水堂的員工無意間把粉圓加入奶茶,這個意外創造了風靡全球的飲料。現在走在台北街頭,幾乎每條巷子都有手搖飲店,這都要感謝當年的靈光一閃。另一個影響深遠的是USB隨身碟,2002年由台灣科技公司研發,從此我們不用再帶著笨重的磁片到處跑,小小一個就能裝下大量資料,根本是現代人的救星。
發明名稱 | 發明時間 | 發明者/公司 | 影響力 |
---|---|---|---|
珍珠奶茶 | 1980年代 | 春水堂 | 全球飲料革命 |
USB隨身碟 | 2002年 | 台灣科技公司 | 改變資料儲存方式 |
電鍋 | 1960年代 | 大同公司 | 家家必備廚房神器 |
自行車變速器 | 1970年代 | 巨大機械 | 提升騎乘效率 |
LED燈泡 | 2000年代 | 億光電子 | 節能照明革命 |
泡麵自動販賣機 | 2004年 | 統一企業 | 24小時熱食供應 |
智慧型手機晶片 | 2010年代 | 台積電 | 推動行動通訊發展 |
電鍋也是台灣家庭不可或缺的發明,1960年代大同公司推出的電鍋,讓煮飯變得超級簡單,按個按鈕就能搞定,現在連海外遊子都要帶一個出國才安心。而1970年代巨大機械研發的自行車變速器,讓騎車上坡不再那麼痛苦,這項技術後來也應用在全世界的高級自行車上。
2000年代億光電子開發的LED燈泡,不僅更省電,壽命還比傳統燈泡長好多倍,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用。2004年統一企業推出的泡麵自動販賣機更是夜貓子的福音,隨時都能來碗熱騰騰的泡麵,這個點子後來也被很多國家模仿。最後不能不提台積電的智慧型手機晶片,沒有這些小小的晶片,我們現在用的手機根本不可能這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