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頭馬車意思」其實就好比一個團隊裡有太多人在發號施令,結果反而讓事情變得更混亂。這種情況在職場上特別常見,尤其當不同主管對同一個專案有不同意見時,底下的人就會像被好幾匹馬往不同方向拉,根本不知道該聽誰的才好。
這種狀況不只會發生在公司裡,連日常生活也會遇到。像是有時候朋友群組要決定聚餐地點,A說想吃火鍋、B堅持要烤肉、C又提議去 buffet,最後搞到大家都不開心。這就是典型的多頭馬車效應,太多人主導反而讓事情更難推動。
情境 | 多頭馬車現象 | 可能後果 |
---|---|---|
公司專案 | 多位主管各自下達不同指令 | 團隊無所適從,效率低落 |
家庭旅遊規劃 | 每位成員都想主導行程 | 行程混亂,容易產生爭執 |
社團活動籌備 | 幹部們意見分歧 | 活動品質下降,參與度降低 |
在科技業也常看到類似狀況,像有些App開發團隊同時要整合Facebook登入功能、處理Android端的key hash錯誤,又要應付市場部門臨時要求的改版,這種多方壓力就像同時被好幾匹馬拉扯。工程師常常抱怨:「一個專案有PM、客戶、技術主管三個人在指揮,根本不知道要先做哪個!」
說到Facebook相關技術問題,像是Graph API上傳照片出現錯誤,或是React Native專案設定檔出問題時,如果團隊裡有人堅持要用JavaScript解決、有人非要改Android設定,這種各說各話的情況就是標準的多頭馬車。與其這樣,還不如先停下來開個會,統整出一個明確的方向再動手。
天氣預報也是個好例子,當氣象專家們對颱風路徑預測出現分歧時,民眾就會很困惑到底該不該防災。這種專業領域的多頭馬車現象,往往會讓決策變得更困難。就像前陣子康乃狄克州的天氣預報,有的說會下雪、有的說只會下雨,搞得當地居民都不知道要不要提前準備鏟雪工具。
什麼是多頭馬車?台灣職場常見現象解析
最近在職場上常常聽到「多頭馬車」這個詞,到底什麼是多頭馬車?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團隊或專案同時有多個領導者在指揮,導致方向混亂、效率低下的狀況。這種情況在台灣職場特別常見,尤其在中大型企業或傳統產業裡,常常會看到不同主管各自下指令,搞得基層員工一個頭兩個大。
先來看看多頭馬車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常見症狀 | 實際案例 | 員工心聲 |
---|---|---|
指令矛盾 | A主管要這樣做,B主管卻要求那樣改 | 「到底要聽誰的啦!」 |
重複作業 | 不同部門要求交一樣的報告 | 「這份表格我已經填第三次了…」 |
會議冗長 | 各派系主管在會議上爭論不休 | 「開會兩小時還沒結論,我工作都不用做了」 |
責任模糊 | 出問題時互相推諉 | 「當初是誰說要這樣做的?」 |
這種情況最讓人困擾的是,明明大家都很認真工作,卻因為上頭方向不一致,導致事倍功半。我朋友在傳產當PM就遇過,同個專案要同時對三個副總報告,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光是修改企劃書就耗掉兩週,最後專案delay還要背黑鍋,真的超冤枉。
多頭馬車的成因很多,有時候是組織架構問題,比如矩陣式管理就容易發生;有時候是老闆們的權力鬥爭,把專案當成角力場;更常見的是缺乏明確的決策機制,導致誰官大誰說話就大聲。台灣企業特別容易這樣,可能是因為傳統上比較講究輩分和職階,年輕主管不敢推翻資深主管的意見,最後就變成大家都在妥協,沒人敢做最終決定。
為什麼公司會出現多頭馬車的狀況?這個問題其實跟組織管理、溝通方式、甚至是企業文化都有很大的關係。很多時候不是老闆或主管故意要讓大家亂成一團,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變成這樣了。今天就來聊聊幾個常見的原因,順便用表格整理一下,讓大家更容易理解。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權責劃分不清,特別是當公司快速擴張的時候。新人一直進來,部門越分越細,但誰該負責什麼卻沒有講清楚。比如行銷部門覺得產品設計應該要聽他們的,但產品部門又覺得自己最懂市場需求,結果兩邊都在主導專案,進度反而卡住。這種狀況在中小企業特別容易發生,因為組織架構還沒那麼成熟,大家常常會跨部門做事,界線就變得模糊。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溝通管道太複雜。現在很多公司都用LINE群組、Slack、Email混著來,重要訊息可能散在各處。更糟的是,不同主管會在不同平台下指令,員工根本不知道要聽誰的。看看下面這個表格就知道問題在哪:
溝通問題 | 造成的影響 | 實際案例 |
---|---|---|
多重指令來源 | 員工無所適從 | A主管在會議說要這樣做,B主管在LINE又改方向 |
訊息不同步 | 重複工作或遺漏 | 行銷部不知道業務部已聯絡客戶,又寄一次DM |
決策層級混亂 | 延誤執行時效 | 小事也要層層上報,等核准完時效已過 |
再來就是企業文化的問題了。有些公司很鼓勵員工主動提出想法,這本來是好事,但如果沒有明確的決策機制,就會變成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點子最棒。特別是當資深員工和新世代員工想法衝突時,年輕員工想用新方法,老員工堅持傳統做法,兩邊都覺得自己才是對的。這種文化衝突如果沒處理好,很容易讓團隊分裂成好幾個小圈圈,各自往不同方向拉車。
最後還有一個比較隱性的原因,就是績效考核制度設計不良。當公司用部門KPI來評比,而不是看整體目標達成率時,各部門就會只顧自己的數字。比如業務部為了衝業績亂答應客戶條件,結果生產部門根本做不出來;或是財務部為了省成本砍預算,反而讓行銷活動效果打折。大家都很努力,但因為目標沒對齊,力氣都花在互相牽制上了。
在團隊合作中,最怕遇到「多頭馬車」的狀況,大家各做各的、方向不一致,最後反而拖累整體進度。多頭馬車如何影響團隊工作效率?簡單來說就是當每個人都想當司機,卻沒人願意當乘客時,整台車就會在原地打轉,甚至可能翻車。這種情況在台灣的職場特別常見,尤其是跨部門合作時,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KPI要顧,很容易就變成各唱各的調。
讓我們來看看多頭馬車具體會造成哪些問題:
問題類型 | 具體表現 | 實際案例 |
---|---|---|
資源浪費 | 重複做一樣的事 | A部門和B部門同時在做市場調查 |
決策延宕 | 意見太多難整合 | 一個企劃案被改了十幾版還沒定案 |
士氣低落 | 員工覺得在做白工 | 新人提的點子總是被不同主管打槍 |
目標模糊 | 大家對優先順序認知不同 | 業務覺得要衝量,行銷卻在顧形象 |
我自己就遇過很經典的例子,當時公司要推新產品,行銷部想走網紅帶貨路線,業務部堅持要辦實體展售會,RD團隊則覺得應該先優化功能。三個部門各自去找老闆要預算,結果錢是花下去了,效果卻互相抵消,最後業績當然很難看。這種時候就會發現,與其讓大家都很忙,不如先坐下來把方向喬清楚。
另外還有一種隱形的多頭馬車更麻煩,就是表面上大家都說配合,實際上卻在暗地裡較勁。比如說主管會議上達成共識要主攻年輕客群,但有些部門還是偷偷把資源挪去服務舊客戶,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比較穩。這種陽奉陰違的做法,往往要等到季檢討時才會爆出來,但傷害早就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