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學校跟輔導單位都在瘋「尋嘗日教案」,這套結合心理學跟卡牌的互動工具真的超實用!不管是老師想跟學生拉近距離,還是上班族想探索自己的興趣特質,用這套牌卡玩著玩著就能聊出好多心裡話。我自己實際玩過幾次,發現它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自我探索」變成像在玩遊戲一樣自然,難怪從北到南這麼多單位都在開相關工作坊。
先來簡單介紹尋嘗日牌卡的玩法,它主要分成幾個主題卡組,像是興趣探索、人格特質、生涯規劃這些。玩法超彈性,可以一個人靜靜思考,也可以一群人互相分享。最常見的是用「生活特質探索卡」來帶討論,抽幾張牌就能讓平常害羞的學生開始講自己的故事。上次看到岡農的老師分享,他們用這套卡帶親師輔導研習,原本擔心會冷場,結果家長跟老師都聊到捨不得結束!
卡牌類型 | 適用場合 | 特別效果 |
---|---|---|
生活特質探索卡 | 班級輔導/親師座談 | 打破尷尬,引發深度對話 |
生涯興趣卡 | 升學輔導/職涯規劃 | 具體化抽象的理想 |
生命風格卡 | 自我成長工作坊 | 用阿德勒心理學認識自己 |
很多心理師會把尋嘗日卡牌融入諮商過程,像新北張老師那邊就開過結合阿德勒心理學的專場。他們不是單純玩牌而已,還會引導參與者思考每張牌背後代表的「生命風格」,這種方式特別適合對未來迷惘的大學生。我朋友參加過師大的工作坊後說,原本對選系超糾結,但透過卡牌突然看清楚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現在連企業培訓也開始用這套工具,因為它比傳統的性向測驗更有溫度。高雄最近有心流工作坊把特質卡搭配藝術治療,參加者邊玩牌邊畫畫,最後成品根本就是個人特質的視覺化呈現。聽說中興大學的諮商中心也常辦這類活動,每次報名都秒殺,學生反應比聽講座更有收穫。
什麼是尋嘗日教案?給新手導師的入門指南
最近好多新手導師在問「尋嘗日教案」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它就是一套讓學生透過日常體驗來學習的教學設計,特別適合台灣在地的社區教育或非正規課程。這種教案最厲害的地方在於把生活周遭的事物變成教材,比如帶學生去菜市場認識食材、到公園觀察植物,讓學習變得好玩又實用。
如果你是剛接觸這套方法的新手導師,別擔心!其實操作起來沒那麼難。首先要掌握幾個重點:教案設計要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活動要有互動性、最後一定要留時間讓大家分享心得。很多老師一開始會想把教案弄得很複雜,但其實簡單反而更容易上手,重點是讓學生有「哇!原來這個也可以學」的感覺。
下面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讓你快速掌握傳統教案和尋嘗日教案的差別:
比較項目 | 傳統教案 | 尋嘗日教案 |
---|---|---|
教學場域 | 教室內 | 任何生活場所 |
教材來源 | 課本、講義 | 周遭環境的人事物 |
學生參與度 | 較被動 | 高度互動 |
學習成效評估 | 測驗分數 | 觀察實際應用能力 |
實際操作時,建議可以先從短時間的小單元開始嘗試。比如設計一個「社區小偵探」活動,讓學生用30分鐘記錄巷弄裡的特殊招牌或植物,回來後大家一起討論發現了什麼。這種方式不但能讓學生更投入,你也會發現他們觀察到的細節往往超乎預期。
記得要保持彈性,因為尋嘗日教案最重視的就是當下的互動與發現。有時候學生突然對某個路邊攤的製作過程產生興趣,臨時調整教學方向反而能帶來更好的效果。台灣有這麼多豐富的在地文化資源,菜市場、廟口、老街都是現成的活教材,只要掌握好基本原則,你也能設計出超有趣的尋嘗日教案!
最近好多老師同家長都在問:「為什麼要用尋嘗日牌卡?探索學生特質的3大優勢」,其實呢副牌卡真係幫到手㗎!特別係而家嘅學生個個都咁有個性,傳統嘅測驗同問卷有時真係摸唔透佢哋嘅想法。尋嘗日牌卡用遊戲化嘅方式,讓學生喺輕鬆嘅氛圍中自然流露真實性格,連啲平時唔多出聲嘅學生都會主動參與,真係好神奇!
首先,牌卡嘅圖像設計好貼地,全部係台灣學生熟悉嘅生活場景同流行元素。比如有「熬夜趕報告」、「放學衝手搖杯」呢類情境,學生一睇就覺得好有共鳴,唔會覺得好假好做作。而且每張牌卡背面都有簡單嘅引導問題,唔使老師花太多時間準備,拎起就可以直接用,超級方便!
其次,呢副牌卡唔單止可以睇到學生嘅表面行為,仲可以挖掘到佢哋內心嘅諗法。比如有張牌係「小組報告時你最常做咩角色?」,有學生揀「默默整理資料嘅人」,再追問落去可能會發現佢其實好細心,或者係對自己冇信心。呢啲細節用普通問卷好難發現,但係透過牌卡遊戲就會自然流露出來。
最後整理咗幾個實用嘅對照表,等大家更清楚點樣運用:
牌卡類型 | 適合情境 | 可觀察特質 |
---|---|---|
情境選擇卡 | 班級團體活動 | 價值觀、決策模式 |
角色扮演卡 | 個別輔導 | 人際互動、表達能力 |
情緒聯想卡 | 心理健康課程 | 壓力來源、情緒管理 |
實際用過嘅老師都話,學生玩完牌卡之後會主動分享好多平時唔講嘅嘢。有個國中老師同我講,佢班上有個成日遲到嘅學生,透過牌卡先發現原來佢要照顧細佬妹早餐,而唔係懶床。所以話呢,有時學生嘅行為背後真係有好多故事,只係我哋要用對方法先能夠了解。
如何用尋嘗日教案開啟與學生的深度對話?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的觀察開始。台灣的老師們都知道,與其硬梆梆地講大道理,不如用學生每天都會遇到的「吃」來當引子。尋嘗日教案最棒的地方,就是把看似普通的飲食話題,變成讓學生願意開口分享的橋樑。
比如說,設計教案時可以加入這類問題:「你覺得早餐店的奶茶和超商的奶茶有什麼不同?」這種貼近生活的提問,馬上就能讓學生眼睛發亮。我發現當話題跟他們的日常經驗重疊時,連平常害羞的學生都會忍不住加入討論。這時候再慢慢引導到更深層的思考,像是「這些飲食選擇背後反映了什麼文化差異?」效果會比直接問「你對台灣飲食文化的看法?」好太多。
教案設計技巧 | 學生反應觀察 | 深度對話延伸 |
---|---|---|
用夜市小吃當例子 | 主動分享個人喜好 | 討論在地文化認同 |
比較不同世代的零食 | 產生代間對話興趣 | 引導社會變遷思考 |
分析飲料店的行銷手法 | 連結自身消費經驗 | 探討商業與文化的平衡 |
實際操作時,我會先讓學生分組記錄一週的飲食選擇,下次上課大家分享發現。這個過程中,很自然地就會冒出各種有趣的對話。有個學生就說過:「原來我每天喝的手搖飲,幾乎都是跟朋友一起買的。」這句話就開啟了關於同儕影響力的熱烈討論。關鍵是要讓學生覺得這些話題跟他們有關,不是遙不可及的學術理論。
教案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互動元素,像是「如果要在便利商店選三樣食物代表台灣,你會選什麼?」這種問題總能激起熱烈回應。我發現當學生開始為自己的選擇辯護時,就是深入討論價值觀的最佳時機。這時候再適時拋出一些引導性問題,整個對話就會往更有深度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