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喺香港書展見到《病港2》嘅宣傳,真係勾起唔少讀者對呢套末世小說嘅期待。作為續作,墨說老師繼續用佢獨特嘅黑暗風格描繪香港淪陷後嘅世界,今次仲加入咗更多新角色同驚悚元素,令故事更加撲朔迷離。唔少書迷都話等咗好耐,終於可以睇到主角們點樣喺病毒肆虐嘅城市中掙扎求存。
《病港2》延續咗第一季嘅世界觀,但劇情走向更加令人意想不到。根據豐林文化公開嘅資料,今季會深入探討「天腦」系統背後嘅陰謀,同埋「雷珂煞」組織嘅真實目的。以下係部分已出版卷數嘅簡要資訊:
卷數 | 出版日期 | 重點劇情 |
---|---|---|
卷四 | 2024年11月 | 揭露「天腦」實驗室真相 |
卷五 | 2025年3月 | 雷珂煞組織內部權力鬥爭 |
卷六 | 2025年7月 | 新變種病毒「長髮」爆發事件 |
喺Lihkg討論區,唔少網友都熱烈討論緊最新連載內容。有人分析話「長髮病毒」可能同Instagram上流傳嘅角色設定有關,仲貼出咗黑白電繪圖互相對照。仲有讀者發現故事中嘅時間線同現實有微妙呼應,例如2025年嘅情節設定就同而家嘅社會狀況有啲相似,令人毛骨悚然。
隨住故事發展,主角群面臨嘅挑戰越嚟越殘酷。唔單止要對抗變種病毒同瘋狂嘅感染者,仲要周旋喺各大勢力之間。墨說老師喺Facebook專頁透露,卷五入面會有重要角色犧牲,令到成個Lihkg討論區都炸開咗鍋。有粉絲仲特登去Yesasia訂購全套收藏版,話要支持本地創作。
而家睇嚟,《病港2》唔單止保持咗第一季嘅水準,仲加入咗更多社會隱喻同人性掙扎。每次新卷出版都會引發一波討論熱潮,連平時唔睇小說嘅朋友都開始追更。如果你仲未接觸過呢個系列,可能而家係時候入坑啦!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病港2》到底在演什麼?故事背景大解析」,這部續作延續了前作末日病毒的設定,但加入了更多人性掙扎和社會隱喻。故事發生在「病港」這個被病毒肆虐的架空城市,政府為了控制疫情竟然把感染者通通隔離在廢棄港口區,主角群為了生存不得不在道德與現實間做出殘酷選擇。
這次的劇情比第一集更黑暗,除了要對抗變異的「病者」,還要面對人性最醜陋的一面。特別是新加入的「清潔隊」設定,根本是影射現實社會中某些打著正義旗號的暴力組織,玩到後面真的會讓人邊玩邊反思。
主要陣營 | 代表人物 | 特色 |
---|---|---|
倖存者聯盟 | 阿傑(前作主角) | 堅持救人但資源短缺 |
清潔隊 | 新角色陳隊長 | 極端手段「淨化」病港 |
自由傭兵 | 神秘女子小雨 | 游離各方勢力賺取物資 |
遊戲中最震撼的是那個「隔離牆」的設定,牆內的人想活命只能互相殘殺,牆外的人卻過著正常生活。製作組偷偷埋了很多台灣玩家才懂的彩蛋,像某個NPC的台詞根本在酸我們的防疫政策,還有場景裡出現的便利商店招牌根本是台灣某連鎖店的翻版。
戰鬥系統也大升級,現在可以用環境物品當武器,比如把路邊的機車零件拆下來改裝成陷阱。最實用的是新加入的「病毒感知」技能,能提前發現躲著的感染者,不過用太多角色自己也會被病毒侵蝕,這種兩難設計真的很有代入感。
最近香港網絡上掀起一股《病港2》熱潮,不少人都好奇為何《病港2》能在香港引起這麼大迴響?其實這款遊戲之所以爆紅,除了繼承前作的黑色幽默風格,更因為它精準捕捉到香港人日常生活的荒謬感。遊戲中那些誇張卻又熟悉的場景,讓玩家在苦笑之餘也產生強烈共鳴,這種「痛並快樂著」的體驗正是它吸引人的關鍵。
《病港2》的成功可以從幾個面向來分析:
因素 | 具體表現 | 玩家反饋 |
---|---|---|
在地化內容 | 融入茶餐廳、劏房等香港特色場景 | 「見到個霓虹燈招牌真係會心微笑」 |
社會諷刺 | 用荒誕情節暗喻現實問題 | 「玩完成個game好似睇完社會新聞」 |
遊戲性提升 | 新增多結局系統與互動元素 | 「今集真係多咗好多野玩,唔會悶」 |
遊戲製作團隊明顯花了很多心思研究香港文化,從街邊檔的「走塑」告示到地鐵車廂的擁擠程度都做得維妙維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遊戲中那些看似誇張的NPC對話,其實都改編自真實的香港市井對話,這種「貼地」的設計讓本地玩家特別有親切感。
另外,《病港2》的爆紅也反映香港人需要一個情緒出口。在生活壓力大的環境下,這種能讓人邊玩邊發洩的遊戲自然大受歡迎。不少玩家都表示,在遊戲中看到自己日常遇到的荒謬事被誇張呈現,反而有種被理解的感覺,這種共鳴是其他地區玩家難以完全體會的。
最近好多台灣讀者都在問「《病港2》作者墨説是誰?他的創作歷程」,這位香港作家其實在華文創作圈已經默默耕耘好幾年啦!墨説本名陳柏言,是個土生土長的香港80後,最早在網路論壇連載小說起家。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把香港在地元素和末日題材完美結合,寫出充滿港味的獨特世界觀。《病港》系列就是這樣紅起來的,特別是第二部更把格局拉大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讓台灣讀者也能感受到那種熟悉的華南氛圍。
墨説的創作風格很特別,他擅長用小人物的視角來描寫大時代的變遷。你可能不知道,他原本是學建築出身的,所以寫場景特別有畫面感,那些破敗的唐樓、擠迫的劏房,在他筆下都變成充滿故事的存在。他自己在訪談中說過:「香港的空間壓迫感給了我很多靈感,我想寫的是在絕境中依然堅持的普通人。」
創作時期 | 代表作品 | 特色 |
---|---|---|
2015-2017 | 《廢青自救手冊》 | 黑色幽默諷刺社會 |
2018-2020 | 《病港》系列 | 末日題材融入香港地景 |
2021-2023 | 《灣區漂流記》 | 擴展到粵港澳大灣區視野 |
其實墨説早期作品在台灣不太容易看到,直到《病港》被改編成漫畫後才真正打開知名度。他寫作有個習慣,一定要在深水埗的舊茶餐廳裡寫,說是要感受最道地的香港氣息。這種堅持在地感的創作態度,或許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雖然充滿幻想元素,卻總能讓人感受到真實的生活質地。現在他的書在台灣誠品也買得到了,不少台灣讀者都說透過他的文字,對香港有了不一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