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玄學

賴功德最新梗圖笑翻網友 | 這張賴神圖太中肯了吧 | 賴功德金句又來啦!

最近網路上瘋傳的「賴功德梗圖」真的讓人笑到不行,這些Kuso圖片把政治人物賴清德的經典語錄和形象玩出新高度,台灣網友的創意真的沒有極限啊!從「過勞功德會」到「德講的事」諧音梗,每一張圖都精準抓到台灣人對政治人物的另類觀察,讓人忍不住想分享給朋友一起笑。

說到這些梗圖的由來,其實跟賴清德過往的發言很有關係。像是他曾經說過「勞工可以做功德」這句話,就被網友拿來大做文章,變成各種搞笑圖片。下面整理幾個經典的賴功德梗圖類型:

梗圖類型 特色 經典範例
過勞系 結合佛教元素諷刺勞工議題 「積勞成佛」符咒圖
語錄系 改編經典發言 「做功德可以換休假」迷因
對比系 與其他政治人物PK 「賴神勸童」VS「作秀市長」
諧音系 玩名字諧音梗 「德講的事」YouTube系列

這些梗圖之所以會在網路上爆紅,主要是因為台灣年輕人特別喜歡用幽默的方式來表達對政治的看法。不像傳統的嚴肅批評,用梗圖來調侃政治人物反而更容易引起共鳴。像是前陣子流傳的「四手觀音圖」,把賴清德P成觀音模樣,配上「功德圓滿」的字樣,就讓不少網友笑說這根本是另類的台灣政治文化。

在PTT和各個社群平台上,賴功德梗圖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網路現象。每當有新的政治時事發生,網友們就會立刻產出新的改圖。像是最近颱風來襲,就有人把過去賴清德勘災的照片拿來對比現任官員,配上「功德無量」的標語,這種即時性的Kuso創作真的很有台灣特色。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些梗圖雖然好笑,但看久了可能會讓人對政治人物失去該有的嚴肅看待,這點倒是值得思考。

除了搞笑之外,其實這些梗圖也反映了台灣民眾對政治人物的期待。像是「賴神勸童」那系列圖片,原本是要諷刺某個事件,但意外讓大家看到政治人物親民的一面。這也說明台灣網友雖然愛酸愛吐槽,但心裡還是有自己的一把尺,知道哪些是真的做得好,哪些是在作秀。這種透過梗圖來表達的集體意識,可以說是台灣網路文化很特別的地方。

賴功德梗圖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最近「賴功德梗圖為什麼在網路上瘋傳?背後原因超有梗」這個話題在PTT和Dcard上討論超熱烈,其實這些梗圖會紅不是沒有原因的啦!台灣網友最擅長把時事變成幽默素材,尤其當政治人物說出一些「金句」時,馬上就會被做成迷因圖瘋傳。像是賴清德副總統過去那句「功德台灣」就被玩出各種創意版本,從加班到買房議題都能套用,完全戳中年輕人的笑點跟無奈感。

這些梗圖之所以能病毒式傳播,主要是因為它們同時具備了三個要素:時事關聯性、幽默反差感、還有超強的共鳴度。你想想看,當大家被生活壓力搞到快崩潰時,看到一張把嚴肅政策變成搞笑梗的圖片,是不是瞬間就覺得沒那麼悶了?而且台灣網友超愛跟風,看到朋友在傳就會想跟著玩,不知不覺就變成全民運動了!

梗圖爆紅要素 具體表現 網友反應
時事話題性 結合最新政治發言或社會事件 「這太有梗了吧」
幽默創意 把嚴肅議題用搞笑方式呈現 瘋狂轉發+tag朋友
生活共鳴 反映薪水、房價等民生痛點 「根本就是我QQ」
參與門檻低 模板簡單容易二創 引發模仿潮

仔細觀察這些瘋傳的梗圖,你會發現它們通常都帶點自嘲的意味。台灣人面對壓力的方式很特別,與其抱怨不如把它變成笑話,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賴功德」系列會這麼受歡迎。從LINE群組到IG限動,大家都在用這些梗圖表達心情,甚至連政治人物本人也會跟著玩,這種互動模式在別的國家還真不常見呢!

最近「誰最愛用賴功德梗圖?網友使用行為大解析」成為熱門話題,大家都在討論到底是哪些族群最愛轉傳這些搞笑又帶點諷刺的梗圖。根據小編觀察,這些梗圖已經成為台灣人表達政治立場的特殊方式,尤其在某些特定場合轉發率特別高,今天就來深入分析一下這些有趣的使用現象。

從各大社群的數據來看,使用賴功德梗圖的網友年齡層分佈相當有意思。20-35歲的年輕族群佔了最大宗,他們通常會搭配時事梗一起玩,像是最近缺電議題就被做成各種版本瘋狂轉傳。而35-50歲的中年網友雖然使用頻率較低,但每次分享都會引發熱烈討論,因為他們更擅長用這些梗圖來表達對政策的看法。

年齡層 使用頻率 常見使用場合 梗圖類型偏好
20-35歲 朋友群組、限時動態 時事嘲諷型
35-50歲 公開社團、留言區 政策批評型
50歲以上 長輩圖群組 溫馨勸世型

仔細分析這些梗圖的傳播路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週末晚上的轉發量會突然暴增,特別是週五下班後到週日凌晨這段時間。可能因為大家終於有空滑手機,看到好笑的梗圖就忍不住分享給朋友。另外遇到重大政治事件時,相關梗圖的產出量和轉發量也會在短時間內激增,像是前陣子電價調整議題就讓各種「功德院」改圖滿天飛。

不同社群的擴散模式也很有特色,LINE群組偏向小圈圈傳播,內容通常比較辛辣直接;Facebook則是公開討論居多,梗圖會搭配長文一起出現;Instagram的限時動態最愛用短梗圖,通常24小時內就會被洗掉。這些使用習慣都反映出台灣網友在政治議題上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多元,不再只是嚴肅的討論,而是能用幽默的方式來抒發心情。

賴功德梗圖

何時開始流行賴功德梗圖?從勞基法修惡説起,其實要回溯到2018年勞基法修法爭議時期。當時行政院長賴清德一句「功德台灣」説法引發熱議,網友們開始大量製作諷刺性梗圖,把「做功德」與過勞、低薪等勞工議題連結,這種黑色幽默迅速在社群平台擴散,成為年輕人表達不滿的另類方式。

勞基法修法被勞團批評為「修惡」後,相關梗圖創作達到高峰。從賴清德雙手合十的「功德院長」形象,到把超時工作美化成「積功德」,各種Kuso圖片精準戳中上班族的無奈。這些梗圖不只存在於PTT、Dcard等論壇,更透過LINE群組瘋傳,甚至紅到對岸網友也跟著玩起「功德梗」。

時間點 相關事件 梗圖類型
2017年底 勞基法修法爭議爆發 簡單文字配圖嘲諷
2018年初 賴清德「功德説」發酵 改編宗教圖像+職場梗
2018-2019年 一例一休實施後亂象 長輩圖風格勸世梗圖
2020年後 疫情期間勞權問題再起 迷因模板二次創作

有趣的是,這些梗圖的演變也反映社會氛圍。早期作品多直接批判政策,後來逐漸轉為更隱晦的調侃,像是把「功德無量」P圖成加班通知單,或是將佛經改編成「勞基法心經」。即使到2023年賴清德參選總統期間,仍有網友翻出舊梗圖回味,顯示這波網路文化已深植台灣集體記憶。

隨著勞權意識抬頭,功德梗圖甚至成為勞教素材。部分工會幹部會用這些圖片向年輕勞工説明法規漏洞,讓嚴肅的議題透過幽默方式被理解。從最初的政治嘲諷到後來的次文化現象,這些梗圖的傳播路徑也見證了台灣網路社群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