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意思」其實就是在講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啦!這句成語出自晉朝傅玄的《太子少傅箴》,字面上是說靠近硃砂會變紅、靠近墨水會變黑,引申來說就是我們跟什麼樣的人相處,久而久之就會被潛移默化。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連心理學研究都證實「同儕效應」真的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呢!
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不同情境下「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具體表現:
接觸對象類型 | 可能產生的影響 | 實際生活例子 |
---|---|---|
積極向上的朋友 | 養成自律習慣、提升學習動力 | 同學邀你一起讀書會,成績自然進步 |
愛抱怨的同事 | 變得負面消極、工作效率降低 | 辦公室茶水間整天聽人吐苦水,自己也開始看什麼都不順眼 |
有運動習慣的室友 | 開始注重健康、規律作息 | 原本宅在家的你被拉去晨跑,三個月後竟愛上健身 |
沉迷手遊的同伴 | 浪費時間、課業或工作荒廢 | 原本只是偶爾玩,後來跟著朋友熬夜組隊打怪 |
說到這個,台灣家長最愛用這句話來勸小孩慎選朋友了。像我有個表弟原本成績還不錯,升高二後交了群愛翹課的兄弟,結果不到半年連基本作業都不交。他媽媽急得要命,天天在家庭群組轉傳「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怕他「近墨者黑」嘛!反過來說,我大學時參加辯論社,那群夥伴個個邏輯清晰又勤查資料,逼得我這個懶散鬼也不得不認真準備,這就是「近朱者赤」的好例子。
古人用這句話可不只是講人際關係喔!連《顏氏家訓》都強調「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把環境比喻成充滿香草的房間,待久了身上自然帶香氣。現在很多企業搞「導師制」也是同樣道理,讓新人跟著資深前輩學習,比上什麼培訓課都有效。不過要提醒的是,這成語也不是要我們勢利眼地只結交「有用」的人,重點是培養判斷力,知道哪些影響該接受、哪些要保持距離。
今天我們來聊聊「什麼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語意思大解析」。這句話在台灣街頭巷尾常常聽到,但你真的懂它的意思嗎?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跟什麼樣的人相處久了,就會不知不覺被影響,變成跟他們相似的人。這個成語出自晉代傅玄的《太子少傅箴》,用染布的比喻來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多重要。
我們先來看個表格,整理一下這個成語的重點:
項目 | 說明 |
---|---|
字面意思 | 靠近朱砂會變紅,靠近墨水會變黑 |
實際含義 | 人會受到周圍環境和朋友的影響而改變 |
出處 | 晉代傅玄《太子少傅箴》 |
現代應用 | 常用來提醒選擇朋友和環境的重要性 |
說到這個成語的實際應用,台灣人最常拿來告誡小朋友要慎選朋友。比如說,班上如果有同學很愛讀書,你跟他混久了自然會比較用功;反過來說,如果朋友整天只想著玩,你可能也會跟著懈怠。這不是說我們沒有自己的主見,而是人本來就很容易被身邊的人事物潛移默化。
我自己就很有感觸啊!記得大學時住宿舍,室友是個超級自律的人,每天固定時間讀書運動,結果不知不覺我也跟著養成好習慣。這就是「近朱者赤」最好的例子。反過來說,如果你身邊都是愛抱怨的人,久了你也會變得負面,這就是「近墨者黑」的可怕之處。
這個成語其實也反映了台灣社會很重視的「環境教育」觀念。家長幫小孩選學校時,除了看升學率,更在意校風和同學素質,就是怕小孩被帶壞。職場上也一樣,大家都說要跟優秀的前輩學習,因為他們的做事態度和方法會直接影響你的發展。
為什麼説『近朱者赤』?環境對人的影響原來這麼大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自己慢慢也會變得跟他們很像?這就是老話說的「近朱者赤」啦!其實環境對人的影響真的超乎想像,不只是朋友,連生活圈、工作環境都會默默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現象,看看環境到底是怎麼在不知不覺中塑造我們的。
先來看看幾個常見的環境影響例子:
環境類型 | 正面影響 | 負面影響 |
---|---|---|
積極向上的朋友圈 | 養成好習慣、保持正能量 | 可能會有比較心理 |
充滿創意的工作環境 | 激發靈感、提升創造力 | 有時會覺得壓力大 |
學習氛圍濃厚的社區 | 促進自我成長、知識分享 | 可能會有過度競爭 |
記得我剛出社會時,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超級拼命的團隊,大家每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那時候不知不覺就養成了熬夜加班的習慣,連週末都在想工作的事。後來換到一個比較注重生活品質的公司,整個人慢慢就變得不那麼緊繃了,開始懂得安排自己的時間。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環境真的會改變一個人,而且是在你完全沒察覺的情況下。
不只是工作環境,連平常混的社交圈影響也很大。我有個朋友原本是個宅宅,後來因為認識了一群愛爬山的朋友,現在每個週末都往山上跑,整個人變得超陽光。另一個例子是,如果你身邊的朋友都在討論投資理財,你自然也會開始關心這些話題;反之如果朋友整天只聊八卦,你可能也會跟著把時間花在這些事情上。所以說啊,選擇環境其實就是在選擇未來的自己。
『近墨者黑』是真的嗎?心理學家這樣解釋這個流傳已久的說法。其實這不只是老一輩的經驗談,現代心理學研究也發現,環境對人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更大。身邊朋友的習慣、價值觀,甚至說話方式,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兩組學生分別安排在整潔和雜亂的教室考試,結果發現環境整潔的那組學生,作弊比例明顯較低。這說明環境對人的道德判斷確實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環境因素 | 可能產生的影響 | 持續時間 |
---|---|---|
負面朋友圈 | 降低自我要求標準 | 長期 |
雜亂的工作環境 | 影響專注力和效率 | 短期可逆 |
積極向上的同事 | 提升工作動機 | 中期 |
我們的大腦有個特別的機制叫「鏡像神經元」,它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模仿周圍人的行為。比如辦公室裡如果有人常遲到,其他人慢慢也會覺得晚幾分鐘沒關係。這種模仿是不經意的,就像看到別人打哈欠自己也會想打一樣自然。
研究還發現,跟愛抱怨的人相處久了,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也會變得比較負面。這是因為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傳染,特別是在親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間。所以選擇朋友真的很重要,因為你不只是在交朋友,還在選擇未來可能變成的那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