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群平台上看到好多人在醫院自拍,這種風氣真的讓人很困惑耶。明明醫院是個需要保持安靜、尊重隱私的地方,怎麼會變成打卡景點啦?今天就想來聊聊這個現象,順便分享一些在醫院拍照時要注意的事情。
先說說為什麼大家愛在醫院拍照好了。有些人可能是想記錄生病的過程,或是想跟粉絲分享住院日常。但更多時候,我看到的是那種在急診室門口比YA、在病房裡擺pose的照片,這樣真的不太OK欸!畢竟醫院不是遊樂園,裡面有很多正在跟病魔搏鬥的病人,他們需要安靜休養的環境。
適合拍照的場合 | 不適合拍照的場合 | 替代方案 |
---|---|---|
醫院花園或大廳藝術品 | 急診室或加護病房外 | 拍醫院提供的衛教海報 |
出院時與醫護人員合影 | 其他病人或家屬未經同意入鏡 | 只拍自己的點滴手或病號手環 |
新生兒與媽媽在產房 | 手術室或治療區域 | 等回家後再分享喜悅 |
說到隱私問題,真的要特別小心。我有朋友之前在婦產科候診區拍照,不小心拍到其他孕婦的肚子,結果被對方家屬投訴,差點鬧上警局。醫院裡到處都是敏感區域,像精神科、感染科這些地方更是絕對不能亂拍。就算要拍,也一定要確認背景沒有人,或者取得對方同意。
現在很多醫院其實都有明文規定禁止拍照,只是大家常常忽略。像台大醫院就在各樓層貼了禁止攝影的標誌,但還是有人裝沒看到。如果真的非拍不可,建議可以先問問護理站,通常他們會告訴你哪些區域是絕對不能拍的。畢竟醫護人員每天已經夠忙了,不要再給他們添麻煩啦!
醫院自拍要注意什麼?5個你沒想到的潛規則
最近在醫院看到好多人在自拍,但你知道嗎?醫院其實是個特殊場所,隨便拍照可能會踩到地雷喔!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連老司機都可能忽略的潛規則,下次去醫院想拍照時可要注意啦~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隱私問題,醫院到處都是病人和家屬,你拍美照的同時可能不小心把別人入鏡。記得要避開其他病患的臉部,特別是急診室或病房區,這些地方大家情緒都很緊繃,被拍到可能會引起糾紛。如果真的想拍,建議找醫院大廳或比較開放的公共區域。
再來是醫療設備,很多人覺得醫院的儀器很酷就想拍下來,但這其實很危險!有些設備涉及病患隱私或醫院機密,甚至可能干擾醫療作業。之前就有護理師分享過,閃光燈可能會影響監測儀器的運作,所以拍照前最好先問問醫護人員。
拍照時機也很重要,醫院不是網美打卡點,如果遇到急救或緊急狀況還在那邊自拍,真的會讓人觀感很差。建議避開醫護人員忙碌時段,像是早上查房時間或下午換班時段,這些時候大家都忙翻天了,看到有人在拍照難免會不爽。
注意事項 | 具體內容 | 常見錯誤 |
---|---|---|
隱私保護 | 避開其他病患入鏡 | 在病房區自拍 |
設備限制 | 不拍攝醫療儀器 | 對監測儀器開閃光 |
場合選擇 | 優先選擇公共區域 | 在急診室拍照 |
時間管理 | 避開醫護忙碌時段 | 查房時間自拍 |
服裝禮儀 | 穿著得體不暴露 | 穿睡衣在醫院拍照 |
最後提醒大家服裝禮儀,雖然現在很流行睡衣風,但在醫院還是要注意穿著。畢竟這裡是治病的地方,太過隨性或暴露的打扮,可能會讓其他病患或家屬覺得不被尊重。特別是如果要拍全身照,建議還是穿得整齊一點比較妥當。
還有一點很容易被忽略,就是社群媒體發文。很多人拍完照馬上就PO網,但記得要檢查背景有沒有拍到病歷資料或醫護人員工作畫面。之前就有人不小心把護理站的電腦螢幕拍進去,結果洩露了病患個資,這種事情真的不能開玩笑!
最近FB、IG上常常看到朋友在醫院打卡,你是不是也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大家都在醫院打卡?背後的真實原因其實沒那麼簡單,不只是生病那麼表面啦!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打卡背後藏著哪些台灣人特有的小心思~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長輩就醫陪伴」文化,台灣人超重視孝道,陪爸媽看醫生簡直是日常。但你知道嗎?很多人打卡其實是在暗示:「我今天請假是有正當理由的喔!」特別是上班族,與其被同事誤會偷懶,不如主動報備。來看看這張表格就知道大家打卡的常見類型:
打卡類型 | 比例 | 主要族群 | 潛台詞 |
---|---|---|---|
陪長輩就醫 | 45% | 30-50歲上班族 | “我很孝順”+”真的在醫院” |
自己小病就醫 | 30% | 20-35歲年輕人 | “求安慰”+”刷存在感” |
探病親友 | 15% | 全年齡層 | “表達關心”+”避免被說沒去” |
健康檢查 | 10% | 40歲以上 | “注重健康”+”炫耀有錢檢查” |
再來就是「求關注」心理啦!特別是年輕人感冒去打個點滴,一定要拍個吊點滴的手部特寫,配上「嗚嗚好難受」的文字。這種時候按讚留言數都會暴增,比平常發美食照還多人關心,根本是新型態的社交貨幣啊!
還有一種是「證明我有來」的壓力。台灣人超怕被說不關心親友,去醫院探病沒打卡的話,萬一被其他親戚問起「啊你那天怎麼沒來?」就尷尬了。所以乾脆打卡存證,順便讓大家知道自己很有心,凌晨就跑來急診室報到。這種文化真的超台灣特色,你說是不是?
急診室可以拍照嗎?醫護人員最討厭的3種行為
最近有網友在討論「急診室可以拍照嗎?」這個問題,其實在醫療現場,拍照只是醫護人員最困擾的行為之一。急診室是個高壓環境,醫護人員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有些病患或家屬不經意的舉動,真的會讓醫護人員很頭痛。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在急診室最讓醫護人員受不了的3種行為,下次去急診時記得要避免啊!
首先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擅自拍照錄影」,很多民眾覺得記錄就醫過程沒什麼,但其實這涉及病人隱私和醫療專業判斷。你可能沒注意到,鏡頭隨便一掃就會拍到其他病患的隱私部位或病歷資料。而且醫護人員在急救時還要分神注意有沒有被偷拍,真的會影響救治品質。根據《醫療法》規定,未經同意拍攝醫療行為最高可罰5萬元,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喔!
第二個討厭行為是「一直催促醫護人員」,大家都能理解在急診室等待很焦慮,但一直問「還要等多久」、「為什麼別人可以先看」真的沒幫助。急診是依照病情的危急程度來安排順序的,醫護人員比你更希望快點處理完所有病人。與其一直催,不如好好觀察病人的狀況,有任何變化立即通知護理站才是正確做法。
最後就是「不遵守醫囑還質疑專業」,有些家屬會堅持要用自己的方式照顧病人,或是質疑醫生的處置。比如明明需要打點滴卻堅持要讓病人喝水,或是要求開特定藥物。急診醫護每天要看上百個病人,他們的判斷都是基於專業訓練和臨床經驗,隨意干擾醫療處置可能會延誤治療時機。
討厭行為排名 | 具體表現 | 對醫療的影響 |
---|---|---|
1 | 擅自拍照錄影 | 侵犯隱私、干擾救治 |
2 | 不斷催促醫護 | 增加壓力、影響判斷 |
3 | 不遵醫囑質疑 | 延誤治療、增加風險 |
在急診室還有很多細節要注意,像是不要大聲喧嘩、不要佔用太多空間、記得帶齊證件和健保卡等等。其實醫護人員都很樂意幫助病人,只要大家互相體諒,就能讓急診室的運作更順暢。畢竟誰都不希望去急診,但萬一需要的時候,知道這些潛規則可以讓整個就醫過程更順利,也能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