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雷若天」這個名字,聽說是個電腦高手,專門研究系統優化的技巧。今天就來聊聊他常用的幾個系統設定小撇步,這些方法真的能讓老電腦跑得更順暢,特別適合還在用Windows 10的朋友們。
說到系統調整,最經典的就是「msconfig」這個工具了。雷若天經常在教學中提到,用這個內建工具可以關閉不必要的開機程式,讓電腦啟動速度提升不少。以下是幾個常用功能對照表:
功能選項 | 作用說明 | 雷若天建議設定 |
---|---|---|
一般 | 選擇開機模式 | 選擇「正常啟動」 |
開機 | 設定進階啟動選項 | 勾選「無GUI開機」 |
服務 | 管理背景執行服務 | 隱藏Microsoft服務後停用第三方 |
啟動 | 管理開機自動啟動程式 | 只保留必要程式 |
工具 | 快速開啟系統工具 | 常用「系統資訊」檢查 |
雷若天特別強調,修改這些設定前最好先建立系統還原點,畢竟每個人的電腦環境不同。他分享過一個實際案例:有位網友關閉了太多服務,結果連印表機都不能用了,後來還是用安全模式才恢復正常。所以建議大家要慢慢調整,一次不要關閉太多項目,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電腦的平衡點。
如果想用指令快速開啟msconfig,雷若天教過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只要在「執行」視窗(Win+R)輸入「msconfig」就能直接叫出設定面板。進階使用者還可以用命令提示字元下指令,像是「msconfig /3」就能直接跳到啟動選項頁面。這些小技巧都是他多年累積的實戰經驗,對於不熟悉系統設定的使用者來說特別受用。
最近台灣影視圈有個名字越來越常被提起,那就是「雷若天是誰?台灣新鋭導演的故事」。這位1989年出生的高雄囝仔,從拍學生製片起家,靠著獨特的敘事風格在國際影展嶄露頭角,現在已經是Netflix等串流平台爭相合作的對象。他的作品總能精準捕捉台灣市井小民的生活細節,像是《夜市裡的星空》就用一攤蚵仔煎帶出單親爸爸的溫柔,讓觀眾又哭又笑。
說到雷若天的成長軌跡,其實滿有趣的。他大學讀的是完全不相關的機械系,卻因為參加電影社從此栽進影像世界。早期為了籌拍片資金,還跑去當過工地監工、夜市擺攤,這些經歷後來都成為他電影裡的養分。有次受訪時他說:「我最愛拍台灣人那種打不死的韌性,就像我家樓下賣麵線的阿伯,颱風天照樣開店。」
作品名稱 | 上映年份 | 重要獎項 | 特色 |
---|---|---|---|
蚵仔煎之戀 | 2021 |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 全片用手機拍攝 |
天台上的老時光 | 2023 | 東京影展觀眾票選獎 | 素人演員主演 |
巷口那台偉士牌 | 2025 | 入圍坎城一種注目 | 一鏡到底長鏡頭 |
雷若天拍片有個很特別的習慣,他堅持要讓演員真的去體驗角色生活。拍《蚵仔煎之戀》時,男主角被要求去夜市打工兩個月;拍《天台上的老時光》前,全劇組跟著社區阿公阿嬤上了三週的土風舞課。這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讓他的電影總能呈現出台灣最道地的味道。工作人員常笑說,跟著雷導拍片像在參加變形記,殺青後大家都學會新技能。
現在雷若天正在籌備首部商業大片,據說是改編自九份金礦時期的真實故事。雖然預算變多了,他還是保持著學生時代的創作習慣,隨身帶著小本子記錄街頭見聞。有次在永康街吃牛肉麵時,就被粉絲拍到他在偷畫隔壁桌老夫妻互動的速寫,這種對生活的敏銳觀察,或許就是他作品能打動人心的秘密吧。
雷若天何時開始他的電影創作之路?這個問題其實要從他大學時期說起。當時就讀台藝大電影系的他,就已經在課餘時間拿著二手攝影機到處拍短片,雖然設備很陽春,但那種對影像的熱情可是藏不住的。同學都說他那時候就很有自己的想法,常常為了拍一個鏡頭在烈日下等好幾個小時,這種龜毛性格後來也成為他作品的特色。
說到雷若天早期的創作歷程,可以整理成下面這個表格:
時間 | 重要事件 | 代表作 |
---|---|---|
2015-2017 | 就讀台藝大期間拍攝學生短片 | 《巷口那家早餐店》 |
2018 | 畢業作品獲得金穗獎學生組最佳影片 | 《雨季來臨前》 |
2019 | 首次執導商業廣告 | 某飲料品牌微電影 |
2020 | 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新導演 | 《夜班公車》 |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雷若天最早是從寫劇本開始的。他曾經在訪談中說過,大二那年為了參加一個編劇比賽,整整三個月都泡在學校圖書館,把台灣新電影時期的經典作品劇本都研究了一遍。這種死磕的精神讓他後來在處理台詞時特別細膩,演員們都說他的本子寫得很”有味道”,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對白。
2021年算是他真正被業界看見的轉折點,那時候《夜班公車》在影展放映後引起不少討論。有影評人特別提到他鏡頭下的台北夜景拍得很有生命力,不是單純的美,而是能讓人感受到城市呼吸的節奏。這部片的攝影師後來受訪時說,雷若天對畫面的要求近乎偏執,一個簡單的車窗倒影鏡頭可以反覆拍二十幾次,就為了等到光線最對的瞬間。
最近文壇上大家都在討論雷若天最新作品《街角》在講什麼?這本被譽為「都市觀察筆記」的小說,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台北巷弄裡那些被忽略的日常。雷若天這次不寫大時代,反而把鏡頭對準了巷口早餐店老闆娘、騎樓下修鞋老師傅這些小人物,讓讀者看見最真實的台灣街頭生命力。
小說最特別的是用「一天24小時」作為敘事框架,每個章節都對應不同時段發生的故事。像是清晨五點趕著開店的豆漿攤、午後在公園下棋的老人們、深夜還在營業的滷味攤…這些場景台灣人一定都很有共鳴。雷若天把這些平凡時刻寫得特別有溫度,連阿伯抽菸時皺眉頭的樣子都描寫得活靈活現。
時間段 | 主要場景 | 代表性角色 |
---|---|---|
05:00 | 傳統市場 | 賣菜阿嬤 |
12:30 | 辦公商圈 | 外送小哥 |
19:00 | 社區公園 | 遛狗夫妻 |
23:00 | 夜市尾端 | 收攤攤販 |
書中有一段寫得特別打動人,是描述雨天騎樓下躲雨的人們。素不相識的上班族、買菜主婦和放學學生,因為一場突然的大雨產生短暫交集。雷若天把這種都市裡微妙的互動寫得很傳神,讓讀者想起自己可能也經歷過類似場景。這種「台灣人才懂的日常」正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
《街角》裡還藏了很多台北人才會發現的小彩蛋,像是永康街某家冰店老闆的口頭禪、中山北路某棟老建築的鐵窗花紋。雷若天花了兩年時間實地走訪記錄,連在地人都說「怎麼能把這些細節觀察得這麼到位」。書中對白更是充滿台灣味,從「歹勢啦」到「呷飽未」,讀起來特別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