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變化大,身邊好多長輩都在喊關節痛,原來是風濕病又發作了。這種慢性病真的讓人很困擾,特別是遇到濕冷天氣或是季節轉換的時候,關節就會又痛又腫,連走路都變得很吃力。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風濕病的那些事,讓更多人了解該怎麼照顧自己或家人的關節健康。
風濕病其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大類影響關節、骨骼和肌肉的慢性疾病總稱。最常見的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退化性關節炎,症狀雖然不太一樣,但都會讓日常生活變得很不方便。像是我阿姨就得類風濕性關節炎好幾年了,早上起床手指都會僵硬半小時以上,連扣鈕扣都很困難。醫生說這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敵人攻擊,聽起來真的很無奈。
說到治療方式,現在醫學進步很多,除了吃藥控制發炎,物理治療也很重要。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的治療方法給大家參考: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注意事項 |
---|---|---|
消炎止痛藥 | 急性發作期 | 不能長期服用,傷胃 |
免疫調節劑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需定期抽血檢查 |
復健運動 | 所有類型 | 要循序漸進,避免過度 |
熱敷/冷敷 | 腫痛時 | 急性期用冰敷,慢性期用熱敷 |
平常保養關節其實比發作時治療更重要。我媽的關節也不好,她現在都養成習慣每天做簡單的伸展操,天氣冷就戴護膝,連洗菜都用溫水。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多吃富含Omega-3的魚類和抗氧化食物,像我們台灣人愛吃的鮭魚、秋刀魚都不錯。反而要少吃油炸和過鹹的食物,這些都會讓發炎更嚴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心理壓力也會影響風濕病症狀。我鄰居阿伯就是退休後症狀減輕很多,醫生說可能是因為工作壓力大導致免疫系統失調。所以保持心情愉快真的很重要,可以試試深呼吸、散步或是培養興趣來放鬆心情。另外就是要維持適當體重,太重會增加關節負擔,但也不能太瘦,營養不足反而會讓病情惡化。
最近天氣變化大,好多長輩都在喊關節痛,這讓我想跟大家聊聊「什麼是風濕病?台灣人最常遇到的關節問題」。其實風濕病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大類會影響關節、肌肉和骨骼的慢性病統稱,在台灣潮濕的環境下特別容易發作,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常見。
說到台灣人最常遇到的風濕問題,第一名絕對是退化性關節炎。隨著年紀增長,關節軟骨磨損導致疼痛腫脹,最常發生在膝蓋、手指這些常用部位。我阿嬤就是典型例子,每到梅雨季節就喊膝蓋卡卡痛,連爬樓梯都要扶著扶手慢慢來。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很困擾,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讓關節對稱性發炎,嚴重時甚至會變形,早上起床還會覺得關節僵硬到動不了。
常見風濕病類型 | 好發部位 | 主要症狀 |
---|---|---|
退化性關節炎 | 膝蓋、髖關節、手指 | 活動時疼痛、關節腫脹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手指、手腕、腳趾 | 晨僵超過1小時、對稱性疼痛 |
痛風 | 大腳趾、腳踝 | 突發性劇痛、紅腫發熱 |
除了這些,痛風也是台灣男性很頭痛的問題。特別是愛喝啤酒吃海鮮的人,尿酸結晶堆積在關節會引發劇痛,我同事上次痛風發作時,連被子碰到腳趾都痛到哇哇叫。現在年輕人長時間滑手機、打電腦,手腕和手指也容易出現「滑鼠手」、「手機指」這些現代文明病,這些都算是廣義的風濕症狀呢!
預防風濕病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關節活動度,像我們社區阿公阿嬤每天都會做關節操,簡單的伸展運動就能減緩僵硬感。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少吃高普林食物像是內臟、火鍋湯底,多補充富含Omega-3的魚油對關節發炎很有幫助。如果已經出現持續性關節疼痛,建議還是要早點去看風濕免疫科,現在有很多新的治療方式可以控制病情喔。
風濕病會遺傳嗎?醫師告訴你家族病史影響
最近門診常遇到患者問:「醫生啊,我阿嬤有關節痛,我會不會也中獎?」其實風濕病會不會遺傳這個問題,真的要看種類啦!像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這些自體免疫疾病,確實有家族聚集的傾向,但也不是百分之百會遺傳。根據臨床觀察,如果直系血親有這些病史,你得到的機率大概比一般人高個3-5倍左右,不過後天環境和生活方式影響也很大。
先來看個簡單的表格,幫大家整理常見風濕病的遺傳風險:
疾病類型 | 遺傳風險 | 好發年齡 | 主要症狀 |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中高 | 30-50歲 | 對稱性關節腫痛、晨僵 |
僵直性脊椎炎 | 高 | 20-40歲 | 下背痛、脊椎僵硬 |
紅斑性狼瘡 | 中 | 15-45歲 | 蝴蝶斑、關節痛、疲勞 |
痛風 | 中低 | 40歲以上 | 急性關節紅腫熱痛 |
說到這個,我上週才遇到一對母女檔來看診,媽媽五十多歲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女兒三十出頭就開始覺得手指關節卡卡的,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偏高。這種情況我們會特別注意,建議有家族史的人要更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像是莫名疲勞、關節腫痛超過六週、或是晨間僵硬感特別明顯,這些都是該就醫的紅旗症狀。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緊張啦!就算有家族史,平常保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少吃高油高糖食物,都能降低發病風險。像我自己有個病人,她媽媽和阿姨都有風濕病,但她從年輕就養成游泳習慣,現在六十歲了關節還是很靈活。所以與其整天擔心會不會遺傳,不如把力氣花在保養身體上比較實際。
另外要提醒的是,有些風濕病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一般勞損或退化。像有位阿伯一直以為自己只是年紀大腰痠,拖了兩年才來檢查,結果是僵直性脊椎炎,已經有點駝背了。所以如果疼痛反覆發作、休息不會好轉,或是合併其他症狀像眼睛發炎、皮膚疹子,真的不要鐵齒,早點找風濕科醫師評估比較保險。
風濕病發作時怎麼辦?急性期緩解疼痛秘訣是許多病友最關心的問題。當關節突然紅腫熱痛到連走路都有困難,那種滋味真的只有過來人才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際有效的緩解方法,這些都是我和其他風濕病友長期累積的經驗談,希望能幫到正在發作期的你。
首先最重要的是「休息」,但很多人誤會要完全不動。其實急性期應該「適度制動」,用護具或彈性繃帶固定發炎關節,但每隔1-2小時要輕輕活動5分鐘,避免關節僵硬。記得要把疼痛部位墊高,比如腳踝發炎時,躺著的時候用枕頭墊高會舒服很多。
冰敷和熱敷的時機很重要,這邊整理個簡單表格:
症狀表現 | 處理方式 | 注意事項 |
---|---|---|
關節明顯紅腫熱痛 | 冰敷 | 每次不超過15分鐘 |
僵硬感為主 | 熱敷 | 溫度不要超過40度 |
合併皮膚過敏 | 冷敷 | 隔著薄毛巾避免直接接觸 |
藥物方面,醫生開的消炎止痛藥要按時吃,千萬別痛才吃。有個小技巧是搭配胃藥在飯後服用,可以減少胃部不適。如果皮膚狀況允許,外用藥膏也可以輔助使用,但要注意不要大面積塗抹。飲食要特別清淡,這段期間少吃油炸和甜食,有些病友發現喝點薏仁水或吃些鳳梨可以稍微減輕腫脹感。
晚上睡覺經常是最難熬的,建議睡前用溫水泡手腳10分鐘(水溫38度左右就好),然後戴上護具。床墊不要太軟,可以在膝蓋或腰部墊小毛巾支撐。如果痛到睡不著,與其翻來覆去不如起床坐著,用幾個枕頭把疼痛關節支撐到最舒服的位置,有時候變換姿勢反而能緩解不適。